巴中日报:强化责任担当 聚力提质增效

 

 

强化责任担当  聚力提质增效

——通江县推动“有事来协商”工作走深走实

 

王茂生

 

2019年8月,被省政协确定为全省“有事来协商”工作试点单位以来,通江县政协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创新履职,把握关键环节、聚力提质增效,推动“有事来协商”工作走深走实。探索推行的“两议三不议”、构建“1+2+4+N”协商体系和培育有特色的协商文化等做法被省政协采纳并推广。

务实举措 稳步推进“有事来协商”工作

高位推动。被确定为试点单位后,通江县政协积极向上汇报,得到了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市政协多次到通江调研指导,在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又创新成立了通江县基层治理协商民主工作领导小组,将“有事来协商”工作纳入县委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和重点督查事项,协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使协商工作高位推动、富有成效。

创新机制。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原则,围绕构建“1+2+4+N”协商体系,在县政协建立委员议事厅、在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议事站、在有条件的68个村(居)和县爱心协会建立议事堂,同步建好社情民意收集点,健全县乡村三级协商体系,编印协商工作指南,规范协商工作流程,不断推动协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全员参与。发挥协商主体多元、智库丰富、开放包容的特点,采取“固定+移动”“集中+分散”模式,注重“会场、广场、现场”互动,将政协委员和乡贤全员下沉乡镇(街道)参加小微协商,通过当地爱心协会等社会组织拓宽协商参与面,让“有事来协商”工作与委员履职、乡贤工作和社会组织相结合,推动协商力量下沉、重心前移,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体现“最大公约数”。

推动落实。探索完善成果转化、督办、评价三项机制,及时向县委汇报,搞好与县政府及乡镇(街道)、部门沟通对接,适时开展“回头看”,定性定量分析研判,对办理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再邀请有关政协委员、乡贤、群众代表面对面协商,必要时邀请行业专家现场指导,力求“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双向发力 不断彰显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优势

当好了党委政府的“好帮手”。始终紧扣党政工作的重点、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社会治理的焦点,务实灵活开展各类协商活动,做到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先后围绕通江经济社会发展等开展重点协商27次,形成了《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等29篇调研报告,得到了党委的重视和采纳。

搭好了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注重找准“小切口”、关注“大民生”,有效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如结合市政协“创引帮”活动,围绕回乡创业、招引项目等持续开展专题协商,推动环城南路、锦祥兔业等项目和一大批回乡创业企业落地落实。围绕提升县城居民小区服务管理水平开展专题协商,推动了8个社区的老旧小区安装电梯39部,实现智慧化小区管理25个,建停车位1200多个。通江县瓦室镇利用“有事来协商”平台提升场镇集中供水能力,真正实现群众的事由群众商量着办。

建好了委员履职的“新平台”。全体政协委员和乡贤到基层、搞调研、进村入户听民声,先后走访群众1600余人次,收集社情民意430余条,委员“四种能力”得以有效提升。通江县十大杰出乡贤屈全飘和政协委员李金勇等围绕做大做强通江银耳产业持续开展协商服务活动,为助推通江银耳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贡献政协力量。

巩固拓展 着力提升“有事来协商”工作质效

抓实“找事”环节。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首要工作原则,紧盯发展大事和民生实事,把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结合起来,科学确定协商议题。持续做好党政交题、委员荐题、政协选题、各方征题等工作,创新开展“委员沙龙”活动,积极倾听民声民意,筛选切口小、关联广、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开展协商议事,既紧扣党委中心工作,做到“顺大势”,又紧贴群众所盼,做到“接地气”。

创新“议事”方式。进一步加强议事厅(站、堂)建设,加强对乡镇(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的联系和指导,在县级部门成立10个行业委员工作组。注重协商形式和协商内容相匹配,灵活运用会议协商、现场协商、网络协商等多种形式,在不同辖区范围、不同行业领域内开展协商,相关乡镇(街道)部门、政协委员和民意代表零距离互动交流,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达到“成事”目的。强化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各专委会作用和乡镇(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行业领域委员作用,及时跟踪问效,推动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同时,着眼解决问题,将“有事来协商”工作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助力巩固脱贫、助推乡村振兴”“聚引帮”等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乡村振兴等方面献智出力,努力将“有事来协商”工作打造成彰显委员风采、展现政协力量的特色窗口和亮点品牌。(作者系通江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来源:《巴中日报》2022年3月18日A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