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红色巴山 绿色发展——“重走初心路川渝新发现”联合报道

 

红色巴山 绿色发展

——“重走初心路川渝新发现”联合报道

 

通江:老区续新篇

□本报记者  程颖    

红色,是通江的底色。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川陕苏区红军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印记。

通江,不仅是一块红色沃土,也是一块绿色宝地。80多年后,通江这个被誉为“中国红军之乡”的革命老区保存着山川里的红色基因,也传承着中国革命的不朽精神,深挖红色资源,做强特色产业,谱写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5月19日至20日,“重走初心路•川渝新发现”联合采访团走进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探寻红色沃土的绿色发展之路——

盘活红色资源 打造红色文化名片

“比起恩人共产党,巴山太低海太浅”“聚餐当思前贤苦,畅饮莫忘先烈情”……5月20日,联合采访团走进毛浴古镇,红色气息扑面而来。青瓦红墙与红色木质门面沿着河街铺展,古朴悠长的街道、带着革命色彩的店铺名以及一副副红色对联,诉说着党带领红军和人民携手战斗的烽火岁月。

川陕苏区时期,毛浴作为首府通江的军政重地,为最稳固的宕江东岸屏障,是军政首脑机关进退通江的最后驿站,这里不仅驻设有中共赤江县委和苏维埃政府,还开办有列宁小学、铁工厂,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川陕省工农总医院等机构先后设于此。

1934年11月1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在通江毛浴召开全军党政工作会议,到会连以上干部800余人。会议分析了国内革命形势,总结了经验教训,明确了“汇合中央红军”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政治工作制度,建立了激励机制。会议颁布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训词,是红四方面军不朽的“军魂”,是今天老区人民继承和发扬的红军精神。

行至古街尽头,就能看到这16字红军训词和“汇合中央红军”“实行共产主义”“打倒国民政府”等标语口号在城墙上熠熠生辉。经过科技规划、维修古城墙、整治街道等保护措施,古镇原貌保存完好,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红色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

从毛浴古镇向东北出发,一小时后来到通江县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沿着千秋大道拾阶而上,两旁青松挺拔、塔柏苍翠,庄严肃穆。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为纪念牺牲的战友就地建造了陵园。解放后,陵园历经3次扩建、改造提升,园区达1800余亩,共安葬红军烈士25000余名,是全国规模最大、安葬烈士最多的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军医院旧址群。

“通江县政协一直特别重视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陵园的人居环境和周边百姓的乡风民约在政协的助力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通江县政协委员、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副馆长李坤容表示。从2012年烈士陵园开园至今,李坤容一直在这里工作,见证了烈士陵园不断发展提升。同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红色文化传承者,她去年提交提案,建议设立英烈祭奠园,让从通江走出去参加战斗的优秀儿女都能魂归故里。

为共同促进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2018年7月,川陕渝9个市60个县(市、区)政协代表和特邀嘉宾近200人相聚通江,就助推《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落实落地建真言、献良策,川陕渝10个市县政协还签署了《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倡议书》。同时,通江县政协积极与井冈山、宝塔山、大别山、祁连山、大巴山等地区有关政协对接联系,就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进行研讨,促进红色资源共享、政协工作互动、老区情感相融。

在通江县政协的助力下,通江县有关部门立足“一区三地、红色通江”发展定位,深挖现有红色文旅资源价值,编制《川陕苏区王坪景区总体规划》《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文物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高品位建设县城、王坪、空山、毛浴“四大精品景区”,打造“三条精品线路”,构建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条。

目前,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整体提升“11+1”项目已竣工7个,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已完成投资33亿元,全线24座桥梁已建成10座、7个隧道已贯通3个,开通旅游专线客车,基本实现景区快速串联。

通过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等各类红色主题活动、拍摄红色文化宣传片、创编大型舞台剧、拍摄红色纪录片、编印宣传画册、出版红色书籍等传承红色基因,开发旅游产品100余种。同时,加快推进“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建设,自2019年10月以来,通江县共接待来自重庆、云南、福建、江苏、河北等10多个省市共2200余个党政军及企事业单位团队360多万人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

做强特色产业 擦亮金字招牌

“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通江。”提起通江,除了红色文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银耳。通江是“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素有“菌中之冠”“耳中极品”的美誉。5月19日,联合采访团走进通江银耳博物馆,详细了解“绿色耳乡”的前世今生。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露雾山川之间,矗立了一座露珠状的建筑,这便是通江银耳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一座宣传银耳文化的主题博物馆,通过布展“天赐、地蕴、人文、乐享”等七大部分,把银耳文化、银耳发展历史以及银耳生产工艺及产业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历史文物、实景模拟、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全面拉开了通江银耳文化的艺术画卷。

通江银耳历史悠久,发轫于汉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银耳一直是通江创税、富民的一项骨干产业。然而由于种植风险高、科技支撑不力等原因,通江银耳一度面临“有牌无量”的发展困境和假冒产品的泛滥,颠覆了消费者对通江银耳的情感信任。如何做强特色产业,重新擦亮这块“金字招牌”?通江县政协下足了功夫。

近年来,通江高度重视银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提出“绿色耳乡•红色通江”的发展理念,特别是2017年以来,成立了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推进工作组,由县政协主席闫丕川担任组长。通过对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和科学研判,提出了“一年止滑回升、三年实现倍增、五年稳步提升”的总体目标,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的决定》,按照“育耳林、稳规模、强科技、提单产、增效益”的思路,编制了《通江银耳产业发展规划》《通江银耳产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持续开展“产量倍增、品质提升、品牌建设”三大行动,着力构建“一镇两带三园四区”产业布局。

“我们着力开展通江银耳标准研制构建标准体系,目前《通江银耳等级规格》地方标准已颁布实施,《地方标志产品—通江银耳》标准正在修订之中。”闫丕川表示,通江银耳标准体系建设对通江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通江银耳优质优价、实现通江银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江县政协“大马力”推动通江银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20年新建的通江银耳交易市场鸣锣开市,通江银耳博物馆全面修缮,新建产业道路20余公里,吸引30家企业入驻,通江银耳产业园已成功创建为市级五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加大银耳精深加工研发力度,银耳精油、银耳面膜、银耳原液等衍生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不仅如此,以通江银耳为特色,还带动了木耳、香菇、平菇、灵芝、羊肚菌等其他食用菌发展,2019年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以上。

银耳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推进工作组组建了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品种选育、菌种研发、创新栽培、绿色防控、加工升级、标准制定、推广体系等7个方面攻关破难。“县政协对我们技术研究支持非常大,如在政策协调、人才引进等方面为我们做了很多事。现在我们银耳的单产提高了,品质提升了,标准体系也建起来了,这些都离不开县政协的关心支持。”巴中市通江银耳科研所所长赵树海动情地说道。

“银耳花开千万朵,绿色耳乡踏歌行……”这首《银耳花开》的歌词是闫丕川创作的,谱曲和后期制作正在进行中。通江县政协特别注重对银耳文化的挖掘和提升,除歌曲以外,还有以银耳妹妹、青冈哥哥为主角的大型歌舞《风雅壁州》,公演后受到观众好评;防伪动漫片完成制作、通江银耳宣传片完成拍摄,即将面世。

如今,通江银耳产业生产种植重点乡镇发展到28个,专业村100个,专业合作社8个,带动了贫困户8000余户2万余人脱贫增收。2019年,通江银耳成功申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荣登2019年四川“一城一品”金榜,2020年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品牌评价发布委员会审定,“通江银耳”品牌价值达40.41亿元。从低谷中再度崛起走向辉煌,通江银耳已成为全县的骨干产业和一张名副其实的靓丽名片,为乡村振兴夯实了产业兴旺的基础。

接续倾情帮扶 助力乡村振兴

助力乡村振兴,除了发展银耳特色产业,通江县政协还有其他“大招”。“今年我养了20头猪,种的几亩枇杷收成也不错,我还试种了一些中药材,空闲的时候还可以在园区打零工,一年收入十多万没得问题。”5月19日,当联合采访团来到通江县春在镇棋子顶村时,村民周生正在该村猕猴桃产业园工作。算着今年的收入账,周生的脸上绽放出朴实又幸福的笑容。

“3年前我就脱贫了,现在日子也越过越好,这都多亏了县政协的帮扶。”2014年周生被定为建卡贫困户,通江县政协经济委主任王勇对口联系帮扶他,帮助他易地搬迁,鼓励他养猪和种植枇杷,并请来专家教授种植技术。“他们经常到我们家里来,看到我们需要啥就帮啥,还跟我们一起栽秧,帮了不少的忙。”谈起政协人,周生话里话外充满了感激。

春在镇棋子顶村是通江县政协联系村。2018年,通江县政协派原县政协经济委副主任陈能建、县政协机关工会主任赵兵到棋子顶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和副队长。3年多来,他们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宣讲党的有关政策,狠抓养殖产业发展;完善村上各种制度,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2014年,我们村人均纯收入3000来块钱,现在人均纯收入10300块。”陈能建表示,为助力乡村振兴,下一步将重点从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方面着手,让村民们生活质量提高,钱包越来越鼓。

不仅是棋子顶村,通江县政协还定点帮扶了涪阳镇石龙寺村和金家坪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江县政协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与该县789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量身定制脱贫计划,使帮扶户全部提前脱贫。

针对通江县贫困面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现实,该县政协率先在全省、全市设立新乡贤界别,成立通江乡贤研究会、乡镇乡贤研究分会、村乡贤参事会,还出台《通江乡贤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乡贤文化“四进”(进厅堂、进课堂、进礼堂、进讲堂)和“通江县十大杰出乡贤”表扬等活动,使新乡贤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除引导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外,县政协机关干部还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政协人就在身边。自被确定为全省“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试点单位以来,通江县政协积极搭建平台,针对道路滑坡、饮水困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小微协商”,使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共同助力脱贫攻坚和基层社会治理。

牵线搭桥引进项目、回引政协委员和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协调捐资捐物……通江县政协还深入开展“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创引帮”活动,努力为贫困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我们还探索推行‘四+’模式,即聚智+聚力、结亲+结对、招强+招优、扶困+扶志,努力打造‘百千万’暨‘创引帮’活动升级版。”闫丕川介绍。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基层政协工作既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会把助力乡村振兴的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努力做好‘委员作业’、写好履职报告,用实际行动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高质量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乡村振兴,闫丕川信心满满。

 

总编手记

“无名英烈”高于天

□ 彭世祥     

一路追寻跋涉的身影,一路接受精神的洗礼。

四川通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青山绿水间,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其中无名烈士17225位。那些无名墓碑,碑身洁白、红星鲜艳,整齐列队,成为川陕先烈英勇献身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当年,通江人口23万,参加红军多达4.8万,参加地方武装和支前组织10多万,5万多人先后牺牲。

重庆城口,川陕苏区“铁流后卫”。当年,仅有5.7万人的小县,就有3000多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500多人随军长征,470余人牺牲,多数未曾留下名字,却留下了“打铁不怕火烫脚,革命不怕砍脑壳”等革命誓言。

这些无名烈士,他们也曾有着姓名、有着年轻、有着父母、有着家的渴望!但为了新中国的胜利,他们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他们的事迹也难以还原,唯山河记取,唯天地见证。

长征,这一场伟大远征,是一条万水千山之路,也是万死千伤之路。为什么面临生死抉择,他们可以做出如此牺牲,并且战胜了常人看来不可战胜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

这一路,让我们感受到信仰的强大力量。因为信仰,无数巴山儿女毅然踏上“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的牺牲之路;因为信仰,红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突破枪林弹雨,以超越生命极限的壮举,书写“铁血巴山”的壮烈与卓绝;因为信仰,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冒着“剖腹挖心”“五牛崩尸”的危险,为红军提供精神和物质援助;因为信仰,巴山游击队与数倍于己的敌人顽强战斗5年之久,直到15壮士跳崖壮烈牺牲……

当我们一步步走近当年红军舍生忘死、抛洒热血的山河、战场、指挥所、宿营地,曾经无数壮怀激烈的红色回忆被重新拾起,令人动容,更让人崇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信念的力量、意志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铸就了红军长征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张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路标。

长征永远在路上,信仰是力量的源泉。伟大的革命精神不仅属于那段血与火交织的不屈岁月,而且超越时空、历久弥新。艰难的岁月虽已远去,民族复兴伟业还在征途,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深悟苦难辉煌的壮怀激烈,缅怀红军英烈,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激荡信仰力量,为国家和人民执着追求、坚定前行,敢于担当、奉献自我。 (转自《重庆政协报》2021年6月17日02、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