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协报:通江县政协发挥乡贤界别优势努力提升协商质效

 

发挥乡贤界别优势  努力提升协商质效

通江县政协

近年来,通江县政协鲜明主责主业,大力创新履职,积极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特别是充分发挥新乡贤界别作用,创新乡贤参事协商,推动“有事来协商”工作走深走实,努力使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一、坚持高点站位,推动乡贤参与协商

认真落实省委“正确引导和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协设立新乡贤界别”要求,经请示县委并报巴中市委批准,率先设立新乡贤界别。并于2017年3月启动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助力基层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8月,被省政协确定为“有事来协商”工作试点单位后,县委高度重视,在发挥好委员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乡贤参与协商的实践。一是加强领导。县委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政协主席、县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基层治理协商民主工作领导小组,使协商工作多元参与、高位推动。二是强化保障。将“有事来协商”工作纳入县委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和重点督查事项,协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浓厚氛围。积极培育协商文化,创作协商文艺作品,编印乡贤文化丛书,拍摄协商专题片,开辟“有事来协商”专栏,营造“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委员主动、各方参与、群众满意”的协商氛围。

二、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双方有机结合

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原则,整合力量,重心下沉,围绕构建“1+2+4+N”协商体系,在规范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协商基础上,创新小微协商,突出乡贤界别参事协商特色。一是健全联动机制。在县政协建立委员议事厅、在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议事站、在有条件的68个村(居)和县爱心协会建立议事堂,实现了与乡镇(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和县乡村三级乡贤组织联动协商,探索了跨区域协商的新路径。二是健全参与机制。坚持不调研不协商,精准选题,优化流程。把239名委员和198名乡贤下沉乡镇(街道)参加小微协商,将乡贤代表作为协商活动召集人之一,组织委员、群众等有序开展协商活动。三是健全评价机制。制定“有事来协商”工作规范和乡贤管理办法,对开展的小微协商定性定量分析研判,作为评选“全县十大杰出乡贤”和委员履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防止协商流于形式。

三、叠加双方优势,扩大政协协商质效

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协商成效的标尺,注重发挥乡贤委员和乡贤的叠加优势,乡贤委员联系群众的界别优势,促进协商成果落地见效,扩大“有事来协商”工作的社会知晓度。一是激发履职热情。强化委员铸魂提能培训,健全乡贤选树、服务、参事、礼遇机制,广大委员和乡贤参与协商的热情高涨。如乡贤屈全飘和政协委员李金勇等围绕做大做强通江银耳产业持续开展协商服务活动,助推通江银耳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带动8000多户2万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二是助力基层治理。聚焦基层治理的堵点和痛点,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如铁佛镇让委员、乡贤和群众代表当考官,对干部为民服务能力开展监督式协商,转变了干部作风;泥溪镇持续开展乡贤参事协商,近两年群众满意度名列全县前茅。三是赢得群众点赞。注重找准“小切口”、关注“大民生”,有效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如开展提升县城居民小区服务管理水平的专题协商,推动了8个社区的老旧小区安装电梯39部,实现智慧化小区管理25个,建停车位1200多个;提升瓦室镇场镇集中供水能力小微协商,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广大群众由衷称赞:“政协这个平台搭得好,小微协商真管用。”

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提升协商高度、释放协商温度、把准协商尺度,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再结硕果,努力开创“有事来协商”工作新局面。 转自《四川政协报》2021年6月1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