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来源)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解决问题
———政协参与基层治理的四川实践
本报记者:韩冬;通讯员;郭健
2021-01-06期01版
2020年12月1日,湿润的空气中寒意已浓。绵竹市汉旺镇天池村“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协商会议正在召开,村里25名议事会成员(含7名市政协委员)和村民、摊主代表围坐于村委会旁的院坝中,围绕天池村便民综合市场的规范化管理问题热烈地交流协商着。
不久前,四川省政协向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政协印发《关于全面开展“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试点一年多的四川省政协“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正式在全省范围推开。
“建立‘有事来协商’平台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市县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分管该项工作的省政协副主席崔保华表示,“有事来协商”平台旨在发挥市县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是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重要载体。
在前期的实践探索中,全省16个试点县(市、区)政协组织积极响应,开展各类“小微协商”200余次,打造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协商品牌”,有效助推了党政科学决策有效施策、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成为党委政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重要渠道之一。
■我们的参与感获得感越来越强
“在四川农村,房屋前后的平地称为‘院坝’,在院坝中边劳动边商量事情是村民们增进感情、处理问题的重要方式。我们在院坝中搭建基层民主协商平台,让基层干部、政协委员与百姓打成一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解决身边的问题。”在2020年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期间,绵竹市政协主席侯光辉以《院坝坐好好说大家事商量做》为题,通过大会发言介绍了绵竹市政协以“院坝协商”推动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践经验,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走进绵竹市汉旺镇天池村“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协商会议现场,记者看到,这个新投入使用的协商阵地、院坝中的凉亭已被赋予了新使命———议事厅。凉亭背后的围墙上悬挂着鲜艳的“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LOGO,醒目位置还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文字将12条协商纪律广而告之。在室内,不仅公示了协商内容、协商主体、协商流程、协商计划等内容,还专门就村民协商议事历史发展沿革进行了梳理。
协商现场,记者发现协商的问题虽然尖锐,但在市政协主持人的引导下,大家针对问题畅所欲言,既反映问题,又有建议意见,还有互动反馈,整个协商过程不躁不急、有理有据,气氛热烈有序。通过协商,与会人员形成了制定文明公约、成立清洁队伍、就近规划停车区域、收取摊位费等多项共识。“会后,这些共识将及时上报村党支部审定,同时报汉旺镇党委政府备案,市政协还将定期对办理效果进行监督公示。”市政协委员、天池村协商议事会召集人黄静介绍。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坝会’到今天的‘院坝协商’,我们的参与感、获得感越来越强了。”参加本次协商的村民代表杨正荣高兴地说,这已经是该村今年第四次开展“院坝协商”活动。通过协商,村上设置了综合市场、消除了马路街安全隐患、提升了宜苑小区环境,“院坝协商”已成为该村村民实现“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
■500名新乡贤参与“小微协商”
绵阳市安州区政协是较早探索政协参与基层治理的基层政协组织之一。
“从2015年开始,我们就通过民主协商的形式,在全区18个乡镇(街道)组织各界代表人士共同开展协商活动。”安州区政协主席赵奎介绍,自去年“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试点开展以来,区政协创新建立主席会议成员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委员联系各界代表人士的“三联”工作引领机制,引领全区207名政协委员及各界代表人士开展“百姓提案”“三个走进(进村组、进企业、进现场)”等调研走访,广泛开展“流动协商”“微协商”活动等,成为“有事来协商”平台的中坚力量。
截至目前,全区四级网格化平台共开展“有事来协商”活动220余场次,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参与协商50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000余条,整理反映社情民意150余条,转化运用协商成果42项……
“为解决基层干部群众对政协工作认知度不高、基层委员信息渠道不畅、委员活动难组织等问题,我们从2017年开始试点片区工委工作。”泸州市合江县政协主席李子辉介绍,2019年,趁着“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试点的东风,合江县政协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原则,以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思路,先后在五大发展区分别设立了片区工委,建立了党组成员联系片区工委党支部、主席会议成员联系片区工委、专委会对口联系片区工委的工作制度。
在县委大力支持下,县政协五个片区工委实现了有人员、有牌子、有阵地、有经费、有制度、有计划、有考核等“七个有”,解决了“年委员”“季常委”的履职难题,成为有效推动乡镇工作的“助推器”。
“我们把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和‘有事来协商’有机结合,希望通过新乡贤们‘贤’的引领、‘能’的带动、‘德’的滋润、‘善’的教化、‘敬’的尊崇,凝聚起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巴中市通江县政协主席闫丕川介绍。
去年,通江县政协创新设立新乡贤界别,并遴选出8名委员。“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后,县政协通过在乡镇建立议事站、在村(居)设立议事堂、界别委员建立同心议事厅,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协商体系,开创了常态化、多层次、各方面有序参与的协商议政新局面。近500名新乡贤在新乡贤界别委员的联系引导下,积极参与“小微协商”,在集体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意见,意见采纳率达86.4%,带动发展了通江银耳、道地中药材等18项致富产业。
■解好民生实事这道大题
“要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团结、凝聚人心的工作”“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助推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省政协在《意见》中对基层“小微协商”主题的明确要求,也是对一年来各试点县在探索实践中经验的总结。
在成都市双流区,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的市民们最近感觉乘车体验舒服了不少:“以前运气好等15分钟,运气不好甚至要等半小时。现在最多等10分钟车就到了,非常方便。”
这样一个简单的变化,其实经历了一个堪称“复杂”的协商决策过程。去年3月,双流区委将“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情况”这一课题交给区政协,区政协旋即将其纳入2020年“有事来协商·众事好商量”协商计划。
“如何在配车台数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乘客等车时间?为解好这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我们‘总动员’。”双流区政协主席李德龙告诉记者,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专门乘坐公交车察看线路情况,组织政协委员专题视察区公交新能源站……
为确保所提建议符合民生实际,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在实地勘察调研的基础上,区政协还创新在不同协商层面,对同一议题开展多形式协商———召开全体主席会议成员与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的专题协商会议;区政协教育医卫界别、经济科技界别组织相关学校、医院和企业界委员代表开展界别协商;依托全区9个政协街道工委、镇联络委,按照议题与谁有关就请谁来协商的原则,组织基层委员、社区群众开展“小微协商”。
围绕该课题,区政协先后召开协商座谈会10余次,350余人次参与。最终区政协共收集到涉及公交线路优化、运行频次、站点设置、公交专用道建设等相关意见建议144条,其中96条已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同和采纳。
在达州市大竹县,县政协委员们将协商活动从会议室移到议题现场,先后围绕“民营企业招工、稳岗情况”“城管执法工作”“住房维修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等党政工作重点、社会关注焦点、群众关心热点,展开常委会协商、一线协商、面对面协商、“小微协商”等。特别是在委员们得知受疫情影响,大竹香椿遭遇滞销的情况后,主动召集相关部门、椿农、收购商开展一线协商,引起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吸纳意见建议,与椿农们一起渡过难关。
自省政协印发《意见》以来,全省21个市(州)均积极响应,陆续召开“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健全制度机制、培育协商文化、加强协调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
省政协主席柯尊平在谈及“有事来协商”平台下一步发展方向时表示,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协商工作的中心环节,引导界别群众有序表达意见诉求,协助党委和政府多做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手记
其实,政协就在群众身边
本报记者韩冬
又到岁末年初。
参加完川西一区县政协的“有事来协商”现场会,连夜赶回成都的路上,突然接到一位基层政协委员的来电。
“县政协已经帮我们把用电的难题解决了,这下我们的养殖场可以如期开张了,投资入股的老百姓再也不担心啦!”
认识这位委员是在去年赴川南采访期间。作为全省劳模,彼时她的企业正被县政协积极引入高山苗族村寨,带领刚刚脱贫的群众兴办规模化养殖和庭院养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合作社,养猪养鸡,广种果树,发展生产。
那是我见过最接地气、最为朴实的一次协商。村头的晒谷场上,一块小木牌,人民政协的会徽在那上面熠熠闪亮,十几个小板凳围坐一圈,县政协主席到场,秘书长主持,委员代表、企业负责人、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和本村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共同谋划着养点儿啥、怎么养、投入多少钱、收成怎么样。
在后来的持续关注中,我得知企业投了钱,群众集了资,产业进了村,大伙有干劲,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县政协的积极协调下逐一得到破解。难怪委员在电话里一个劲儿地夸着政协干部和政协委员。
时隔一年多,乌蒙山深处的那一幕依旧难以忘怀。十来年的政协新闻宣传工作经历,我真切地感觉到,中共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政协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四川省政协在全省各区县搭建的“有事来协商”这一平台由试点向全面推进,涉及民生的“小微协商”在天府大地渐次铺开。寒来暑往,政协组织越来越贴近民生,政协委员是越来越贴近群众。
其实,政协就在群众身边。 (转自《人民政协报》2021年1月6日01版)